臺中市立臺中第一高級中等學校圖書館

:::

113年10月自然寫作主題書展【山、海與草木蟲魚:當代自然寫作特展】

  • 2024-10-30
  • 謝巧薇組長
👉時間:113.10.14-113.11.15
👉地點:圖書館一樓
👉對應高一國文(廖鴻基〈鬼頭刀〉、郭彥仁〈溫柔流動的營火〉)、高二國文(陳列〈玉山去來〉)



【主題介紹】
在過往的文學作品中,「自然」往往僅被視為「人」的背景,或抒寄心志的憑藉。而在當代,寫作者開始將「自然」視為一個重要的理解和觀察對象,也強調人的身體感知、介入與體驗。他們既重視客觀知性的內涵,也探索情感與倫理面向,乃至於對整體自然世界的生態秩序重新進行反思。換言之,人們不僅以新的視角審視「自然」,也不再僵化地切分「自然/文明」,而是將「人」與「社會」都納進自然生態寫作中重新考察、認識。

在近年的寫作趨勢中,「博物學家」的眼光尤其值得關注。博物學家的出現可追溯至大航海時代與地理大發現,他們並不局限於特定學科,帶著探索的野心涉入陌生之地,並且擁抱未知與挑戰。《博物學家的自然創世紀:亞歷山大.馮.洪堡德用旅行與科學丈量世界,重新定義自然》一書以洪堡德為傳主,頗能作為西方博物學家的典型;《博物日本:本草學與江戶日本的自然觀》則探索中國與日本古代文明傳統,及其與西方學科知識的交會。

從博物學知識到探險家角色的勾勒,閱讀這些作品將開啟我們對自然與生態的全新觀點。本次書展不只是涉及「寫作」,也非常歡迎對「自然生態」有興趣的全校老師和同學走進圖書館晃晃喔!後續也將再介紹本次書展的小單元,敬請期待!


【書展小單元介紹】
👉01山與林

陳列《永遠的山》與吳明益《複眼人》分別以散文和小說的形式探索臺灣山林。陳列以敬畏之心,寫下頻繁進出玉山國家公園一年中所觀察的自然世界,其中不只有感官與認知的體驗,更牽動內在深層的心靈與情感躍進。吳明益則巧妙揉合看似相悖的奇幻手法與寫實主義,不只書寫人與自然共生的故事,更摸索記憶、思念與愛的可能,是近年躍上國際文壇的臺灣文學代表作。

而在郭彥仁《走進布農的山》一書中,作者記述自己從追尋台灣黑熊開始,走進臺灣山林深處、接觸布農族看待自然的態度,進而由外來者「成為布農人」的故事;校友邱求慧接續出版《一山一世界》第一與第二集,以素人眼光寫出科技人眼中的自然山林。

另外要特別推薦劉宸君《我所告訴你關於這座山的一切》。此書是作者在攀登喜瑪拉雅山期間,遭遇雪崩山難過世後,據其遺作與求生時期的日記書信所編輯而成,透出年輕寫作者對自然與生命的極致熱愛。該書編輯為宸君的好友羅苡珊,同時也執導《雪水消融的季節》一片在近期上映並入圍金馬獎最佳紀錄片,兩者可並觀欣賞。

👉02海與河
廖鴻基與夏曼・藍波安是臺灣海洋文學的兩大代表人物,創作量極其豐沛。廖鴻基的生活與魚群鯨豚密不可分,以「討海人」的姿態重新省思生命與海洋的關係;夏曼・藍波安的寫作則不斷與達悟族、乃至原始傳統對話。兩者都不僅只是書寫「海洋」,更深入海洋內蘊的語言、社會與文化政治面向。

吳明益《家離水邊這麼近》流連海、湖、河與溪流時,以行走的身體感知探查臺灣水文的脈絡,並透過動人的文字與攝影畫面呈現。黃翰嶢《沒口之河》則以臺東知本濕地為田野,凝視此地環境、物種,也在「反對知本光電運動」的觀察中涉入原住民、能源與環境保護議題,以內斂文字勾連生態系本身內蘊的力量、倫理與複雜性,是近兩年備受讚譽的自然書寫新銳之作。

👉03草木蟲魚
作為植物學者,游旨价以《通往世界的植物:臺灣高山植物的時空旅史》與《橫斷台灣》等書一再驚艷讀者,以獨特的生物地理學角度切入,藉由探索臺灣高山植物的地理起源與身世,重新揭示臺灣與世界的古老連結。胖胖樹王瑞閔則基於自身對熱帶雨林植物的喜愛,穿越世界各地雨林找到與臺灣植物千絲萬縷的關係,撰成數部跨越地理、歷史與生物的植物誌。

動物與人的關係,也在近年備受矚目。多年來致力於介紹動物文學的學者黃宗慧與黃宗潔,分別透過對話錄《就算牠沒有臉》、編輯作品集《動物關鍵字》與論文選《成為人以外的》,建構臺灣動物文學的譜系。校友林敬峰在高中時即在熱食部旁的黑板以粉筆繪製「無塑一中人」壁畫,包含石虎、鼬獾、中華鱉與台灣纓口鰍等動物都列位其中,並長期在「上下游」網站撰文結集為《山獸與雜魚》一書,同樣值得關注。
TOP